鲁兵创作的教育性和艺术特色?
2021-03-19

  在中国当代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当中,鲁兵称得上是一位天分和才情颇高、审美趣味丰富而独特的作家。就是这样一位作家,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智慧,全部投入在了属于“小娃娃”们的文学工作中――为“小娃娃”们编书,编出了《365夜》(上、下两册)这样影响了几代读者的儿童文学经典选本;

为“小娃娃”们写作,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儿歌、儿童诗、童话、故事,等等。

  读鲁兵的儿童文学作品,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深厚的民族和传统文化素养对于其创作的影响。《纺织娘》、《赏荷》、《蜻蜓》、《不倒娃》等儿歌作品在看似平常的取材和吟唱之中,传达出了儿歌艺术的轻巧、率真、活泼和妙趣天成。

《上学去》、《小书迷》、《渔家女》、《纳凉》等作品,内容上更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体验,在儿歌形式表现上同样颇具传统童谣的美学神韵。

而童话作品《顶顶小人》对民间故事三段式叙事结构的化用,《一只小鸟和三个孩子》中所设置的一个近似于民间故事叙事者的声音,如“这是谁的家?”

“后来呢?”“再后来呢?”等叙述语言的运用,同样显示了鲁兵儿童文学创作与民族、民间审美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  给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们写作,加之特定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趣味的影响,鲁兵曾经写过一些富于训诫意味的作品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

但是,我们也不难发现,在鲁兵的创作中,尤其是在他创作的后期,其作品中的主题设置和价值取向,逐渐发生了某些重要的变化。

儿童诗《小老虎逛马路》、童话《顶顶小人》、《一只小鸟和三个孩子》、《大树大树高高》等,显示了作家对于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可能性的重新审视和思考。

在一个老是被“关在笼子里”的小老虎因为偶然的原因“溜了出来逛马路”的故事中,作者由以往作品中常常扮演的童年的“训诫者”,变成了童年的“思考者”、“护卫者”;

在围绕着小鸟、围绕着大树而展开的不同的故事中,作者把环境、自然及其与人类、与童年的关系和思考,巧妙地融入了故事的发展和叙述之中。

在这些作品中,作家的创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一种重要的提升乃至飞跃。

  自然,诙谐、有趣,始终是鲁兵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美学追求。对于鲁兵来说,坚守儿童文学的“教育性”是他一生的创作理念和担当,但是,当他以蓬勃的才情走过了为小娃娃写作的一生的时候,我们会蓦然发现,他其实也一直在朝着追求审美的方向前行着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