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十五年俗称什么?
2021-04-25

        男子十五岁古代称为束发,女子称为及笄之年。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。

指女子满了15岁。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。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,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。

        1.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孔颖达疏:“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”

        2.襁褓:亦作“襁保”、“强葆”,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。

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。

        3.孩提:指二三岁的幼儿。亦作“孩抱”。

        4.龆龀(tiáochèn):儿童换齿。《韩诗外传》:“男八月生齿,八岁而龆齿;

女七月生齿,七岁而龆齿。”即指七八岁的儿童。

        5.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,因此以“垂髫”指童年或儿童。

        6.幼学:十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

郑玄注:“名曰幼,时始可学也。”后因称十岁为“幼学之年”。

       7.总角: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。《礼记・内则》:“拂髦,总角。”

郑玄注:“总角,收发结之。”后因称童年时代为“总角”。

       8.豆蔻:本是植物名,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。杜牧《赠别》诗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”

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“豆蔻年华”。

      9.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

     10.束发:男子十五岁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以为成童的代称。

     11.破瓜: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二八字以纪年,谓十六岁。诗文中多用于女子。

      12.弱冠:男子二十岁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。

      13.而立:三十岁。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三十而立。”后因称三十岁为“而立”之年。

      14.不惑:四十岁。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四十而不惑。”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。

      15.知命:五十岁。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。

后人因以“知命”为五十岁的代称。

      16.耳顺:六十岁。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六十而耳顺。”何晏集解引郑玄曰:“耳闻其言,而知其微旨。”

后以“耳顺”为六十岁的代称。

      17.古稀:七十岁。杜甫《曲江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
后因用“古稀”为七十岁的代称。

      18.耋(dié):七十至八十岁。毛传:“耋,老也。八十曰耋。”《左传・僖公九年》:“以伯舅耋老,加劳,赐一级,无下拜。”

       19.耄(mào):八十至九十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八十、九十曰耄。”

       20.期颐:一百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孙稀旦集解:“百年者饮食、居处、动作,无所不待于养。

方氏悫曰:‘人生以百年为期,故百年以期名之。’”后因称百岁为“期颐”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