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化塔与文殊塔典故?
2021-03-12

“来化塔”和“文殊塔”是位于不同地方的塔。

来化古塔即庆安寺塔,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来化镇东,渭南大荔公路以南。该塔修建时间不详,重修于宋,明嘉靖34年,华州大地震时塌毁,嘉靖37年,即公元1558年重建。

来化塔又名庆安寺塔,位于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东堡村南,渭南—大荔(108国道)公路南侧,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来化塔所在来化地区,是古莲勺县所在地。

自南北朝以来,关中多次遭受兵火之危,森林面积急剧减少,而大荔沙苑则急速扩大。

加上汗白渠的废弃,莲勺县为风沙蚕食,逐渐凋敝,已无设县的意义,到隋大业并于下吉县。

在唐宋时,来化尚是重要市镇。

宋庆安寺就设在这里。

公路两旁起土时常出现庆安寺遗物。

据县志记载,来化塔修于北宋天禧年间,而明代塔记则说不知此塔建于何年,可能是此塔系北宋天禧年间重修,而创建许是唐末五代。

而重修的宋塔又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(1556年)华洲大地震时塌毁,到了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该塔又按原来模式重建。

来化塔共9层,通高约30余米。塔基正方形,有36券形门道,方向略偏。

下层每边长5·8米。而门道宽3米(唐尺约7寸)长9尺,塔亦9层。

九、九合八十一之数。塔1层外壁有砖刻:“维大明国嘉靖34年12月12日夜,忽天震地裂,摇倒舍利宝塔壹所”底层南面辟券门,额刻“镇风宝塔”。

2层以上每面辟券龛或假龛,隔层真假相间,对称配置。层间叠涩出檐。

一二层檐下施砖雕斗拱及挂落。塔顶平砖攒尖,塔刹已毁。

2层南壁有刻石,铭文如下:

“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渭南县来化里来化镇庆安寺重修宝塔记”

述塔性质为:“夫上古设塔时,左有洛水,右驿柳林,于是望景观而竖塔于此。特以壮风光,美景观,镇四方。”

“以塔形而言,高则九基,耸然十丈。周围三间,广阔九十,其功甚详。苾呼,予当亲睹其迹,也未得其竖塔之英华也。不幸值于我皇上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三更点,地大震焉。

前塔崩倒,当斯叶也,震风解靖,飞沙压镇,五尺之童无不惊骇。于是选入稠人之中,而得僧人杨广恩以为选塔之纲领,更其模牒,焕然新造。

呜呼,功故不如先人。庶乎善继先人之志,善述先人之事,压镇一暴风焉。每年二会,每月双日,一十五市也。”

来化塔刻石系1556年关中大地震的珍贵资料,国家地震局已录用在案。该塔长期受风沙侵袭,破坏严重,有倒塌之虞。政府已分别于1979年、2005年维修加固,现保存较好。

大荔文殊塔位于县城北大街与环城北路相交处,该塔是砖质阁楼式空心塔,六角七层,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建于北宋淳化五年(公元994年),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。

文殊塔位于大荔县城,北大街与环城北路相汇的十字路口,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文殊新塔,原名"文殊塔",因"文殊阁"而得名。

"文殊阁"为"同州长兴万寿禅院"的主体建筑。

北宋淳化五年(公元994年)别驾杨公所建,计三层,高百余尺,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。文殊阁因年久,早已倒塌。

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在阁基建塔立碑,故命名"文殊塔"。

塔共4层,光绪四年(公元1878年)冬,拆上层又续增3层。

民国战乱,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。民国廿五年(1936年)抗日爱国将领,民国中央执行委员、驻军冯钦哉倡议修建,在"长兴万寿禅院"故址,兴建"方山公园",又在"文殊塔"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。

该塔系砖质阁楼式空心塔,六角七层,从第二层起,每层各开六个竖式长方形窗,底层南北各开塔门,另开四个圆窗。层檐为外叠涩五层,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,并可悬铃。

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,可攀沿旋转而上。

1986年县政府又增固塔基,修建铁栅、花池、形成了街心花园。

在周围进行参观,足以看出古代大荔不仅是战略要地,对佛教的宣传也丝毫没有放松,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快速发展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