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山为陵是哪个朝代的特点?
2021-03-24

古代帝王依山为陵之谜

考察中国古代帝王陵可以发现一个现象,帝王们喜欢把自己死后的队宅建筑在山上。像北京的明十三陵、清东西陵,都是这样。

这是为什么?

这要从陵墓的反盗说起。我在之前的博客上谈过古代反盗墓第一招,即虚冢设疑,干扰盗墓者的视线,曹操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

但是,虚冢设疑,虽然可以迷惑世人,给盗墓者造成干扰,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,所以盗起来很容易。

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?正如元人陶九成曾称,“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,必有一冢藏操尸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依古制“不树不封”,又与后来传统丧葬习俗相悖,与主流孝道不符。

况且,帝王们多喜欢张扬后事,造大坟高冢,以显皇家威仪。

既要威仪,又要安全,那只有把墓穴造成坚固一些。“依山为陵”,将墓穴挖在山崖岩石之中,便成为后世帝王的首选,也成为古代反盗墓的流行招式。

依山为陵,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。由于墓穴筑在山中,普通的民盗、散盗是不可能得逞的。但这种葬法一般人家也造不起,造不成,非帝王陵寑、王公贵族墓冢不可为。

这种开凿于山崖之中,不另起坟丘类型的墓穴,考古界惯称“崖墓”。

一般认为,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兴起于唐朝,开创者是唐太宗李世民。李世民的昭陵玄宫,开凿九嵕山(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)而就。

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,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,其后的乾、定、桥、泰、建、元、崇、丰、景、光、章、贞、简等十三陵,也都是这种类型的陵墓。

但防盗效果显著的“以山为陵”,并非李世民首创,只不过到了唐朝,这种葬制更为成熟罢了。汉文帝刘恒的霸陵,“因山而藏,不复起坟”才是最早。

霸陵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境内,所在地有一个很好听的叫法,“凤凰嘴”。当年,刘恒命工匠在此地的北山上,斩涯为冢,凿洞为玄宫,以水为陵号。

依山为陵也非刘恒首创,只能说是帝王陵中的第一。

在山上筑陵在西汉时已颇为流行,如现已考古发掘发现过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、山东曲阜鲁王墓、徐州龟山汉墓,都属同样结构,在山崖中开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。

崖墓的历史很长,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,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,形式有单洞单葬、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,棺用整木刳成,经考古证实多为战国古墓。

这种葬法又叫“悬棺葬”,过去在云南、湖北等靠涨临河的少数民族中比较流行,其中以云南分布最广。

崖墓在南方临江河少数民族中间极为流行,至今仍有。到了东汉,崖墓,则多俗称“蛮洞”。这种葬法要想盗取显然是极其困难的,即便是如何置于绝壁之上的,如今也还是一个谜,盗就更难了。

从这点来说,皇家的“依山为陵”葬式,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,而其出发点首先是考虑防盗效果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