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世界30年达后期,越剧界的“三花一娟”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人物。风靡一时。她们是女子四工腔的代表人物。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当时被称为越剧的“四大名旦”。解放后,有后起之秀袁雪芬、傅全香、王文娟和戚雅仙,成为了第二代的“四大名旦”本期的越剧文化带你了解越剧四大名旦代表作。

施银花
女,越剧演员。浙江省嵊县施家岙村人。名列《中国越剧大典》名人卷。她是女子越剧的开拓者,女子绍兴文戏时期的着名旦角,有“花衫鼻祖”之誉。
唱腔上学习、继承男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,婉转圆润,被称为“施腔”。被誉为“越剧泰斗”、“越剧皇后”,并冠为“三花”(施银花、赵瑞花、王杏花)之魁。
曾移演《雷雨》,开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之先河。
代表剧目:
拿手戏有《方玉娘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十美图》、《双金花》、《二度梅》等。1937年,上海丽歌唱片公司为其录制了12张唱片,其中单独灌录的有《方玉娘祭塔》、《游庵认母·哭图》、《果报录·思唐》、《刁刘氏游四门》;
与小生屠杏花合灌的有《前游庵》、《盘夫》、《二度梅》、《劝秋香》、《游庵认母》、《楼台相会》、《孟丽君看图》;与老生沈兴妹合灌的有《大堂会》。
王杏花
王杏花,着名越剧演员,与施银花、赵瑞花、姚水娟并称“三花一娟”。擅长旦角,擅演青衣、闺门旦,并力求变革。
代表剧目:
《叶香盗印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孟丽君》。

赵瑞花
赵瑞花,着名越剧演员,唱白特点为咬字准、吐字清、发音嘹亮,且从不倒嗓。唱腔以质朴明快的“四工调”为基础,糅入嵊县牧歌小调,唱来凄清婉转,真挚动人。
代表剧目:
赵瑞花的拿手戏是《叶香盗印》、《六月雪》、《方玉娘祭塔》和《孟丽君》等。
姚水娟
姚水娟(1916——1976.12.10)女,演员。浙江省嵊县后山村人,原名姚文贤。1935年8月,在宁波大光明戏院上演新编戏《仙宫艳史》,使用了机关布景,姚的演功出色,《时事公报》上称她是继施银花前辈之后的新秀,冠以花容月貌、文武兼备、青衣
悲旦。抗战时期在敌占区坚持用自己的戏宣传进步思想。名列《中国越剧大典》名人卷。
代表剧目:
《狱中缘》、《巾帼英雄花木兰》。

袁雪芬
袁雪芬(1922.3.26——2011.2.19),女,浙江绍兴人,中国越剧泰斗,越剧袁派创始人,工正旦。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,先后在杭州、上海等地演出。
袁雪芬认真唱戏,洁身自励,持斋茹素。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,在上海逝世,享年89岁。
代表剧目:
除去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祥林嫂》三出影响最为深远的剧目以外,还有《王昭君》、《红粉金戈》、《黑暗家庭》、《香妃》、《绝代艳后》、《一缕麻》、《忠魂鹃血》、《凄凉辽宫月》、《相思树》、《山河恋》、《双列记》、《梅花魂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秋瑾》、《壮丽的青春》、《火椰村》等等。
傅全香
傅全香,原名孙泉香,1923年8月30日(农历七月十九)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。国家一级演员,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。
享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。
1933年,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,1940年以《恒娘》一剧声誉鹊起,1943年在“四季春”挂头牌,50年代初期,傅全香在《十八相送》和《织锦记》中首开定腔定谱先例,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,在程派“真声假一点,假声真一点”的理论中汲取营养,形成自己的特色:嗓音明亮宽广,细腻传神,唱腔俏丽多变,表演富于激情,创立了越剧“傅派”。
代表剧目:
《江姐》出演江姐、《情探》出演敫桂英、《杜十娘》出演杜十娘、《李娃传》出演李亚仙、《劈山救母》出演华山圣母、《人比黄花瘦》出演李清照、《孔雀东南飞》出演刘兰芝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出演祝英台。

王文娟
王文娟,1926年12月19日出生于中国绍兴嵊县黄泽镇坑边村,戏剧表演艺术家,擅长越剧青衣。
曾担任和获得过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、国家一级演员、上海市人民代表、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等职务和荣誉。
代表剧目:
《春香传》、《追鱼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则天皇帝》、《忠魂曲》、《西园记》、《孟丽君》。
戚雅仙
戚雅仙,女,越剧花旦。1928年2月,农历戊辰年出生,原籍余姚。1983年加入党。建国后,历任上海合作越剧团、上海静安越剧团团长,中国剧协第三、四届理事。
唱腔朴实无华,感情深沉真挚,吐字清新,韵味醇厚,自成一派。擅演剧目有《玉堂春》、《蔡文姬》等。
代表剧目:
《玉蜻蜓》志贞、《文姬归汉》蔡文姬、《玉堂春》苏三、《血手印》王千金、《琵琶记》赵五娘、《卓文君》卓文君、《龙凤花烛》徐梅红、《白蛇传》白素贞、《王老虎抢亲》王秀英。
这两代的“四大名旦”都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而她们所遗留下来的剧作,更是能称得上是经典。她们各有各的风格,唱腔各有各的特色。
是不可多得的人才。如今越剧是流传最广的戏剧,成为了优秀的戏剧之一,与她们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