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武举人是几品官?
2021-02-26

清代的武科一般不太受重视,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民间,武状元、武进士的含金量大大不如文科。但实际上,武科授官的起点要比文科高很多。

顺治初年始定武科,凡遇子、午、卯、酉年举行乡试,辰、戌、丑、未年举行会试,制度与文科相同。乡试中试者为武举人,会试中试者为武进士。

与文科类似,会试划定名次以后一甲三名直接授职。顺治元年十二月定武进士授官,会试列一甲进士者,第一名授参将(正三品),第二名授游击(从三品),第三名授都司(正四品);

二甲进士者授守备(正五品);三甲进士授署守备(正六品)。

顺治十二年又规定:殿试第一名授副将(从二品),第二名授参将,第三名授游击,并令前三名在京学习骑射,满一年后由兵部题请正式授职。

到了雍正元年,武科授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转变。

雍正皇帝下旨: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(正三品),二、三名授二等侍卫(正四品);二甲十三名内授三等侍卫(正五品)。

雍正五年又定:一甲进士补授一、二等侍卫,二甲授三等侍卫,三甲挑选十名授蓝翎侍卫,剩下的武进士归班候选,授营守备、卫守备等职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