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庭木落万秋波译文?
2021-03-14

周文瀚郭熙山水

宋·张耒

洞庭木落万波秋,

说与南人亦自愁。

欲指吴松何处是?

一行征雁海山头。

简析:

这也是一首题画诗,不过内容却反映的是思乡之愁,我们来看一下:

“洞庭木落万波秋。”

这句应该是画面的主要场景。袅袅的秋风吹过,浩瀚的洞庭湖地区,万木落叶,一派萧萧的秋景。湖面上的秋波呢?正如我国唐朝诗人唐温如所写的“西风吹老洞庭波,一夜湘君白发多”,意思就是西风吹老了洞庭湖的湖波,只是一夜之间,湘君的头上就生出了数不尽的白发。

而湘君就是湘水之神,湘君头上白发多,就意谓着洞庭湖满是苍苍的白色湖波。

那么面对如此的秋景,面对如此浩瀚阔大的“洞庭木落万波秋”的画面,观画的人乍看之下,心灵上会不受到强烈的冲撞和渲染吗?

要知道人可是极易受到环境的感染和熏陶的,果然第二句作者就按照我们的思路向下铺展开来:

“说与南人亦自愁。”

那么为什么要说给“南人”呢?因为这幅山水画的收藏者周文瀚是吴松一带的人,而吴松自然是南方地区;“亦自愁”,那么周文瀚又“自愁”什么呢?
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个中国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“秋风鲈脍”的故事,这个典故记载于《世说新语》,说的是晋朝的张翰在洛阳为官,有一天见秋风起,忽然极度思念起他家乡吴中地区的菰菜、莼羹和鲈鱼脍来,于是抛下了一句“人生贵在适志,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?”

就不管不顾,命令车夫直接驾好马车,干脆一走了事,径直回家乡去了。

那么知道了这个典故后,我们也就很容易的能判断出周文瀚在愁什么,自然是他一睹洞庭湖的秋景之画后,他的心中也产生了浓浓的乡愁,他也恨不得像张翰那样,套上马车,命驾而归,然而这毕竟又是一首题画诗,如果他真的就那么走了的话,反而没有多少诗味了,现在继续往下看,且看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:

“欲指吴松何处是?一行征雁海山头。”

在画面的偏东一侧,应该有几座若隐若现的峰峦,而郭熙作为北宋著名画家,画史评价他“善作寒林乔木,回溪断涧,烟云出没,峰峦隐现”等平远之景,然而郭熙没有想到的是,他在画面中的这一点缀布局,却给大诗人张耒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,那峰峦之处,应该还有一行征雁,看其架势,那征雁是要越过峰峦而东,于是灵感忽然在张耒心中点亮,他脱口而出吟道:

“欲指吴松何处是?一行征雁海山头。”

原来那征雁横过海山而东,不为别的,只为了向这幅画的主人周文瀚指明他家乡吴松所在的方位,这是多么多情而又通人性的征雁啊,它们不顾自己的万里征途,迢迢杳杳,特意停留一下,急他人之所急,想他人之所想,既然画的所有者极度思念自己的家乡,且一时半会又无法立即回去,它们何妨为他一指回家的方向,以聊解他思乡之愁,以聊慰他思乡之心,于是画面中本来同思乡风马牛不相及的点缀小景,经过诗人的妙手运作,忽然变得温情脉脉,忽然变得灵性满满,于是我们就在这温情和灵性中,记住了这一行征雁,记住了那几座峰峦,也记住了这幅画,当然更重要的是记住了这首诗,和这首诗的作者张耒,怪不得晁补之会总结他的诗:“君诗容易不着意,忽似春风开百花”,读到第一句的时候,我们还没太多感觉,及待读到第二句,我们已经感觉这里面会有什么故事发生,而等到第三句、第四句读罢,我们忽然有了原来如此的感觉,原来张耒在这里埋伏着呢,可不正是“忽似春风开百花”吗?

他把毫不相干的东西用“思乡”连缀在一起,思乡遂成了解开这首诗的钥匙,而多情的大雁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