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学霸的称呼?
2021-04-28

       学霸是明代因科举制度而诞生的一个特权阶层的代称。张居正改革期间曾整理学政,大大减少了学霸的数量,但有关律令后被明神宗废除。

       明朝的学制,两京(南京和北京)国子监是直辖中央的国立大学,与地方无干。

各府、州、县有府学、州学、县学,都有一定的学额,归各省学官管辖。乡村之中又有社学,民间子弟自由入学,不受学额的限制,但是没有强迫入学的规定。

当时的问题,集中在地方学制的府、州、县学。

        明太祖洪武年间规定,府学 四十人,州学三十人,县学二十人,“日给廪膳”,称为廪膳生员。

洪武十五年定令,廪膳生每人每月领米一石,鱼肉盐醯,由官供给。明宣宗宣德三年规定,府、州、县学各设增广生员,学额与廪膳生员相同。

他们没有领米的权利,但是和廪膳生员一样,一家之内,除本身外,优免二丁差役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家中只要一人入学,可以三人免除徭役。

以后增广生员以外,又增附学生员,现代术语称为特别生,虽也不能领米,但仍有免除徭役的权利。

        通常人们用秀才称呼这些人,这些秀才,有米可领,遇役可免。

文理通顺,学问优长的,当然还可以考取举人、进士,为国家做事;但大多数永远只是秀才,做一世的府、州、县学生员,领米免役,成为地方的特权阶层。

这一群特权阶级的人物多了,发生连带关系,在地方上隐隐成为一众实力,可以欺辱一般民众,同样也可以压迫地方官吏。他们尽管满口孔孟仁义,但是事实只是地方的祸害,这就是学霸。

大家都在看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