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,其中包括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目标:一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,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,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,加快教育现代化,办好人民满意教育;
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总体要求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序、生活富裕。这为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。
未来农村教育是什么样子?我们给老百姓什么样的教育资源?给贫困家庭子女怎样的教育出路?是每一个教育人深思的问题。基于此,办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学校,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:
顶层设计要跳出教育范畴,认真审视农村学校发展。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,农村学校必将长期存在而且不可或缺。因此,办好农村学校,应该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。
人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接受者,如何办好农村学校,关键要解决留住人的问题:留住群众,留住教师,留住学生。怎么留?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时,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、经济发展、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因素,采取有针对性措施,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实现产业兴旺、生活富裕、交通便利、乡风文明、生态宜居,最大限度留住群众,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。
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,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,健全完善有利于乡村教师安心从教的激励机制,留住乡村教师,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。
以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为抓手,最大限度解决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质量不高问题。把留住群众和教师的问题解决了,留住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当然,留住人非教育一家之事,需要政府层面自上而下通盘考虑,做好顶层设计,督促相关部门抓好贯彻落实,真正使乡村振兴计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。
自身发展要跳出学校范畴,科学谋划农村学校发展。在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,农村学校要突围,质量提升是关键。我们不难发现,但凡生源稳定甚至回流的农村小学,其校长总能善谋善为,其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本乡镇前列,其办学行为总能得到群众认可和信任。
这就印证了一句话: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。而现实的问题是,乡村学校教师宁愿当普通教师也不当校长,根源是缺乏乡村小学校长激励机制。
因此,要实现小规模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突围,健全校长激励机制、让更多中青年骨干教师热衷于校长岗位首当其冲。
同时,乡村学校校长要带领教师加强学校与村社的联系,深度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,开发学校课程,健全学校课程体系;要充分利用小校小班优势,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帮扶,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,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;
要自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,坚持开门办学,向村社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,从农村教育、科技、文化中心的高度定位学校发展,真正让学校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命运共同体,实现持续内涵发展。
否则,只能走向越办越小甚至成为空壳的死胡同。
借力借智要利用信息资源,深度促进农村学校发展。随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,尤其是宽带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全覆盖的背景下,要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应用能力全员培训,实现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“全员会”,使在线教研、远程网络备课、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实践成为规定动作,形成“人人用、课课用、堂堂用、时时用”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,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,让教育信息化“四两”拨“千斤”的作用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。
还要积极争取各类公益项目支持,最大限度弥补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专业师资不足问题,解决课程开设不齐、不足问题。充分发挥学区中心校辐射带动小规模学校(教学点)的联盟帮扶、联系托管的作用,实现教学点与学区中心校抱团发展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。
在此基础上,探索推行“一校多点”一体化管理模式,遴选名优学校、确定薄弱学校,落实定校联点帮扶和捆绑考核,从而实现抱团发展和整体提升,促进农村学校实现华丽转身